咨询时间:08:00 - 24:00

020-85163352

您现在的位置: 广东高职高考网 >  真题资料 > 语文  > 广东3+证书语文辨析汉字的方法(来源结合法)

广东3+证书语文辨析汉字的方法(来源结合法)

导读:本文介绍了广东3+证书语文辨析汉字的其中一种方法“来源结合法”:有许多词语,尤其是成语,往往都有一定的来源,如:古代寓言、历史故事、文史典籍等。不了解出处及特定的文化内涵,容易望文生义,导致误写。所以要识记典故及文化常识,须结合其最初的来源。

  【导语】在广东3+证书的语文考试中,能否正确辨析汉字是非常重要的,因此本文整理了一种辨析汉字的方法——“来源结合法”以供参考,希望可以帮助大家学习!

广东3+证书语文辨析汉字的方法(来源结合法)

  有许多词语,尤其是成语,往往都有一定的来源,如:古代寓言、历史故事、文史典籍等。不了解出处及特定的文化内涵,容易望文生义,导致误写。所以要识记典故及文化常识,须结合其最初的来源。例如:

  1.世外桃源(园)[桃源:来自陶渊明的《桃花源记》,文中说桃花林尽头为溪水发源地,与世隔绝,是老幼怡然自得的“乌托邦”,故用“源”。]

  2.名列前茅(矛)[前茅:春秋时代楚国行军,有人举着茅草做的旌旗(报警用)走在队伍的前面。现在用“名列前茅”指名次列在前面。]

  3.班(搬)门弄斧[班:春秋时有名的巧匠鲁班。在鲁班门前摆弄斧子。比喻在行家面前卖弄本领。]

  4.墨(默)守成规[墨:因《墨子·公输》中记载的故事,墨子以善于守御著名,后人便称善守者为“墨守”。现在指思想保守,守着老规矩不肯改变,含贬义。]

  5.火中取栗(粟)[出自法国作家拉·封登的寓言。说是炉中烤着栗子,猴子叫猫去偷,猫不但没有吃到栗子,反而把脚上的毛烧掉了。比喻被人利用,担了风险,吃了苦头,却没有捞到任何好处。]

  6.沆瀣(泻)一气[唐朝崔瀣参加科举考试,考官崔沆取中了他。于是当时人们谈笑说“座主(主试官)门生(及第者),沆瀣一气”。后来指臭味相投的人结合在一起。]

  这种方法适用于含有典故的成语。

  想了解更多,可以咨询我们的【在线老师

  以上就是“广东3+证书语文辨析汉字的方法(来源结合法)”的全部内容,更多关于广东3+证书的相关内容,如广东3+证书准考证打印、报考条件、招生计划、报名时间、考试科目、广东3+证书成绩查询、分数线等敬请关注广东高职高招网http://www.gdgzgz.cn/


相关文章推荐